摩托艇 | |
新聞來源: 更新時間:2019-09-28 點擊數:3029 | |
摩托艇是駕駛以汽油機、柴油機或渦輪噴氣發(fā)動機等為動力的機動艇在水上競速的一種體育活動,起源于19世紀末。操縱摩托艇的技術關鍵是起航、加速、繞標、超越和沖刺等。 摩托艇可以分成競速艇(船)、運動艇(船)、游艇(船)、汽艇、水上摩托、氣墊(船)艇、噴氣(船)艇等。 一、簡介 1903年美國二十多個動力艇俱樂部聯(lián)合建立統(tǒng)一組織“美國動力艇協(xié)會”。1922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了國際摩托艇聯(lián)盟。1924年舷外發(fā)動機出現后,有力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(fā)展。1980年最小登記的舷外競速艇(OJ級)速度記錄已達到每小時111.72公里。1978年澳大利亞人沃比駕駛無限制的噴氣式(發(fā)動機)艇創(chuàng)造了每小時511.11公里的速度記錄。1980年美國人L·泰勒設計建造的一艘以火箭為動力的快艇,達到了每小時563公里的速度記錄。 二、起源 摩托艇運動始于英、德、美一些工業(yè)發(fā)達的國家。隨著人類向海洋進軍的需要,摩托艇運動日益發(fā)展,技術水平越來越高,運動員的技術成果為船舶設計和船用發(fā)動機制造業(yè)作出了貢獻。為了協(xié)調全世界摩托艇運動愛好者的友好往來,進行世界性比賽,1922年在比利時成立了國際摩托艇聯(lián)盟,現有45個國家參加。摩托艇的時速提高很快,1980年最小等級的舷外競速艇(OJ級)速度紀錄已達111.72公里/小時。1978年澳大利亞工程師K.沃比駕駛無限制的噴氣式(發(fā)動機)艇創(chuàng)造了511.11公里/小時的速度紀錄。繼沃比之后,美國著名的摩托艇運動員L.泰勒設計建造了 1艘以火箭作動力的快艇,于1980年在美國塔霍湖進行表演, 時速達到563 公里/小時。 三、發(fā)展 我國于1956年7月開展摩托艇運動,于1958年在武漢舉行了首次的全國比賽,于1981年正式加入了國際摩托艇聯(lián)盟。中國于1956年 7月開展摩托艇運動,同年派出代表隊參加了在波蘭吉日茨科舉行的第1屆國際航海運動競賽,獲得汽缸工作容積 350毫升164公里競賽團體第1名、汽缸工作容積350毫升10公里環(huán)圈賽團體第4名。1957年在保加利亞舉行的第2屆國際航海運動競賽中,中國隊又獲得了金質獎章1枚、銀質獎章3枚、 銅質獎章3枚。1958年8月在武漢市舉行了第1屆全國摩托艇競賽。1959、1963、1964、1975、1979、1980年都曾舉行過全國摩托艇競賽和表演活動,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,促進了運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。 摩托艇的比賽形式為閉合場地的環(huán)圈競速,主要技術關鍵有:起航、加速、繞標、超越和沖刺等。比賽過程馬達轟鳴、浪花飛濺、高潮迭起、扣人心弦。 我國是國際摩托艇聯(lián)盟,簡稱國際摩聯(lián)UIM)的正式成員。國際摩聯(lián)下設安全委員會、技術委員會、近海委員會、娛樂航行委員會、運動委員會、方程式委員會、一級方程式委員會、水上摩托委員會和仲裁等委員會。 國際摩聯(lián)每年舉辦各級別的世界錦標賽、洲際錦標賽和國際大獎賽等。 我國從80年代初開始每年均派隊參加世界錦標賽,曾三次獲得世界亞軍。2002年,我國江西選手彭林武在芬蘭舉行的摩托艇O-125級世界錦標賽上一舉奪得世界冠軍,實現了我國摩托艇世界錦標賽金牌零的突破。 協(xié)會還于1995、1996和1997年三次成功地承辦了世界一級方程式(F1)摩托艇錦標賽,觀眾達百萬人。 | |
總頁數:1 第 1 頁 | |
上一篇:自行車 下一篇:門 球 | |
【刷新頁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關閉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