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 博 | |
新聞來源: 更新時間:2019-04-14 點擊數(shù):3325 | |
六博,又作陸博,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游戲,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,以吃子為勝。其中的古玩法大博,由于是與象棋一樣要殺掉特定棋子為獲勝,是很早期的兵種棋戲,被推論象棋類游戲可能從六博演變而來。 一、漢朝-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,雙方相爭博一局。只緣獲籌心歡悅,廢寢忘食仍嗜迷。 六博在漢代流行。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。鮑宏《博經(jīng)》:『用十二棋,六棋白,六棋黑,所擲頭,謂之瓊。』每人六棋,局分十二道,中間橫一空間為水,放魚兩枚。博時先擲采,后行棋。棋到水處則食魚,食一魚得二籌。更多具體玩法,已失傳。 二、兩種玩法 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為"大博"和"小博",主要差別在大博用六根箸當(dāng)色子;小博用兩棵煢。南北朝的《顏氏家訓(xùn)·雜藝》記載:"古為大博則六箸,小博則二煢,今無曉者。比世所行,一煢十二棋,數(shù)術(shù)淺短,不足可玩。 1.大博 西漢及西漢以前的博法為大博,以六根箸當(dāng)色子,以多吃博籌為勝。每對博雙方各在棋盤自己一方的曲道上排好6枚棋子。對博時雙方先輪流投擲博箸,然后根據(jù)擲得的箸的正反數(shù)量行棋,數(shù)越大,行棋步數(shù)越多。棋子進到規(guī)定的位置即可豎起,改稱名為「驍」,亦稱「梟」。驍在漢代為梟的借用字,《楚辭·招魂》:"成梟而牟,呼五白些"指棋子豎起成為梟。這枚「驍棋」便可入「水」中,吃掉對方的「魚」,名為「牽魚」。每牽魚一次,獲得博籌二根,連牽兩次魚,獲得博籌三根,誰先獲得六根博籌,就算獲勝。玩家需盡快自己的散升級成梟,或殺掉對手的梟,方能多得博籌獲得勝利。所以《韓非子》中所言"博者貴梟,勝者必殺梟";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》:"夫梟之所能為者,以散棋佐之,夫一梟不敵五散也明矣!"同時梟在散的配合下,爭取時機殺掉對方的梟。 《焦氏易林》:「豫之剝:野鳶山鵲,奕棊六博;三梟四散,主人勝客!埂ⅰ阜裰:野鳥山鵲,來集六博;三鳥四散,主人勝客。」描述六博行棋模是擬貓頭鷹等鳥類在池塘獵魚的行為。 2.小博 東漢以后六博的形制出現(xiàn)了新變化,出現(xiàn)了使用煢(同箸的作用)的小博,同樣以多吃博籌為勝。晉人張湛在《列子》的注里,引用了一段《古博經(jīng)》,具體記載了小博的玩法,是至今能找到最詳盡的紀(jì)錄:"博法:二人相對為局,局分為十二道,兩頭當(dāng)中為'水',用棋十二枚,古法六白六黑。又用'魚'二枚,置于水中……二人互擲彩行棋,棋行到處即豎之,名為'驍棋'。即入水食魚,亦名'牽魚'。每牽一盔,獲二'籌',翻一盔,獲三'籌'……獲六'籌'為大勝也。"這種博法是兩人對局,博局有十二道,兩頭中間是"水",12枚棋子,雙方各執(zhí)白黑棋6枚,分別布于局中12曲道上。雙方還各有一枚稱作"魚"的圓形棋子,放在"水"中。雙方互相擲煢行棋,行棋的步數(shù)根據(jù)擲的數(shù)字決定,棋子進到規(guī)定的位置即可豎起,名為"驕棋",這枚"驕棋"便可入"水"中,吃掉對方的"魚",名為"牽魚"。每牽魚一次,獲得博籌二根,連牽兩次魚,獲得博籌三根,誰先獲得六根博籌,就算獲勝。 《古博經(jīng)》記載:兩人相對,每人6子,局分12道,兩頭當(dāng)中名為"水",置"魚"兩枚。博時先擲采,再移棋,攻守進退,互相脅迫,棋行到處,則入水吃魚,每吃一魚得二籌,以得籌多者為勝。 | |
總頁數(shù):1 第 1 頁 | ![]() |
上一篇:五子棋 下一篇:泰 拳 | |
【刷新頁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關(guān)閉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