擺手舞 | |
新聞來源: 更新時間:2019-05-30 點擊數(shù):3101 | |
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(tǒng)舞蹈,主要流傳在鄂、湘、渝、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,以重慶市秀山縣、酉陽縣、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、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、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、永順為主要傳承地,共有四節(jié),F(xiàn)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,更易于學(xué)習(xí)和傳承。 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。它集舞蹈藝術(shù)與體育健身于一體,有"東方迪斯科"之稱。 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(chǎn)生活。如狩獵舞表現(xiàn)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(tài)。包括"趕猴子"、"拖野雞尾巴"、"犀牛望月"、"磨鷹閃翅"、"跳蛤蟆"等十多個動作。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 活動規(guī)律 舉行擺手活動的時間,有的地方在二、三月份或五、六月進(jìn)行外,稱為"三月堂"或"五月堂",永定的土家族人則在農(nóng)歷"六月六"舉行,但大部分地區(qū)均在正月初三至十七之間舉行,且大多在夜晚。短則三天,長則可達(dá)七天。酉陽、龍山、保靖的土家族人在農(nóng)歷二月初七舉行,稱為"社巴日"。擺手活動一般在"擺手堂"或"擺手坪"或"土王廟"舉行。凡百戶之鄉(xiāng),皆建有擺手堂,有的還建有排樓、戲臺等。來鳳舍米湖、大河,以及酉陽縣等地現(xiàn)有擺手堂遺跡。清乾隆二十八年編修的《永順府志?風(fēng)俗篇》載:"各寨有擺手堂,又名鬼堂,謂是已故土官陰司衙署。每歲正月初三到十七日止,男女聚集,跳舞唱歌,名曰擺手,此俗猶存。"清同治九年編修的《龍山縣志》也記載說:"土民賽故土司神,舊有堂曰擺手堂,供土司某神位,陳牲醴,至期既夕,群男女并入。酬畢,披五花被錦帕首,擊鼓鳴鉦,跳舞唱歌,竟數(shù)夕乃止。其期或正月,或三月,或五月不等。歌時男女相攜,翩躚進(jìn)退,故謂之?dāng)[手。"可見古時擺手舞是有相對固定的表演時間和場地的。
| |
總頁數(shù):1 第 1 頁 | ![]() |
上一篇:雜 技 下一篇:悠波球 | |
【刷新頁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關(guān)閉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