搏克運動 | |
新聞來源: 更新時間:2019-03-08 點擊數(shù):2662 | |
一、基本簡介 摔跤,蒙古語稱為"搏克",蒙古族的傳統(tǒng)體育活動。摔跤手為搏克·巴依勒德呼。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(jīng)盛行于北方草原。既是體育活動,也是一種娛樂活動。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。 二、風(fēng)格特點 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(fēng)格。摔跤比賽時,身穿銅釘牛皮坎肩"昭達格",頭纏紅、黃、藍三色頭巾,腳蹬蒙古花皮靴,腰扎花皮帶,下身穿套褲,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。[2]出場時,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,然后互相搏斗。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,采取淘汰的方式,決賽出冠軍手、亞軍手和第三名,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。 三、比賽規(guī)則 摔跤參加人數(shù)不限,但須成偶數(shù),少則二至四人,多則一千余人,比賽勝負采取單淘汰法,蒙古族有許多的摔跤技巧,可以捉、拉、扯、推、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,可以抓住摔跤衣、腰帶、褲帶,但不許抱腿,不準打臉,不準突然從后背把人拉倒,觸及眼睛和耳朵,不許拉頭發(fā),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。 在摔跤開始的時候,摔跤手要著摔跤服,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,上面釘有數(shù)行銅釘和銀釘,背面有圓形眼鏡或"吉祥"之類字樣。蒙古語稱昭達格。下身穿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肥大套褲,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和各色綢料做成,腰間系紅、藍、黃三色綢子做的短裙,蒙古語稱希力布格,腰上還扎有花皮帶,庫掏錢面雙膝部為繡有別致的圖案。有孔雀羽形、火形等吉祥圖案。腳登蒙古靴和馬靴,頭纏紅、藍、黃三色頭巾,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。 蒙古族的摔跤,既不同于中國式摔跤,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撲。它在規(guī)則、方法、服裝、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。蒙古式摔跤一上來就互相抓握,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。摔跤人數(shù)是八、十六、三十二、六十四、一百二十八、二百五十六等雙數(shù),總數(shù)不能出現(xiàn)奇數(shù)。報名不分民族,不分地區(qū),不限體重。安排對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員負責(zé),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見。比賽實行單淘汰制,即每輪淘汰半數(shù)。 | |
總頁數(shù):1 第 1 頁 | |
上一篇:傳統(tǒng)舉重運動 下一篇:鷹爪拳 | |
【刷新頁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關(guān)閉窗口】 |